Product Detail
爺爺的玻璃店
Vendor: 小魯文化
Type: 3-5 童書繪本

All deliveries are carbon neutral
Powered by Shopify Planet

All deliveries are carbon neutral
Powered by Shopify Planet
內容簡介
我的家和別人家不一樣,
是一間傳統的玻璃工廠,
是爺爺努力一輩子的心血結晶。
有一天,爺爺突然生病了,
玻璃工廠只好停工了,
誰能接手工廠,
讓「哧咔!哧咔!」的聲音永遠不停止呢?
玻璃工藝薪火相傳如同一條親情的延長線,
串起老、中、青祖孫三代,
對親人、工藝、文化的愛與堅持。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玻璃產業式微,年輕人放棄學習傳統玻璃工藝技法,選擇離鄉背井打拼。留守家鄉的長者,看著世代經營的老工廠沒人接手,面對傳統工藝失傳的危機,感到無奈也不安。
下一代選擇去或留,學或不學,放棄或堅守,都將影響傳統產業文化的延續。
傳統產業的經濟價值也許不像早期輝煌時期,但其中卻隱含無數前人揮汗努力和傳遞的文化精神,以及對這片土地的認同和堅持。故事中,小男孩的爸爸願意回鄉接手家業,創新轉型,為舊產業找到了新生命。小男孩雖然年紀小,但看著爺爺對玻璃工藝的堅持,以及爸爸對親情家庭的執著和重視,在互相扶持和關愛下,對生命、家庭、親情、工藝文化有了更的認同感。
本書作者以版畫技法突顯傳統玻璃工廠古樸懷舊的氛圍,與玻璃晶瑩剔透的質地形成強烈對比,期望讀者不只看見故事的意涵,也能感受她獨特的創作和巧思。
得獎紀錄
★第二十五屆信誼幼兒文學獎評審委員特別推薦
★「好書大家讀」選書
★105年臺北市國小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好書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
★第38次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
名人推薦
台中市東勢國小校長 吳錦森
新竹縣博愛國小退休校長 呂紹澄
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陳惠邦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孫扶志
是一間傳統的玻璃工廠,
是爺爺努力一輩子的心血結晶。
有一天,爺爺突然生病了,
玻璃工廠只好停工了,
誰能接手工廠,
讓「哧咔!哧咔!」的聲音永遠不停止呢?
玻璃工藝薪火相傳如同一條親情的延長線,
串起老、中、青祖孫三代,
對親人、工藝、文化的愛與堅持。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玻璃產業式微,年輕人放棄學習傳統玻璃工藝技法,選擇離鄉背井打拼。留守家鄉的長者,看著世代經營的老工廠沒人接手,面對傳統工藝失傳的危機,感到無奈也不安。
下一代選擇去或留,學或不學,放棄或堅守,都將影響傳統產業文化的延續。
傳統產業的經濟價值也許不像早期輝煌時期,但其中卻隱含無數前人揮汗努力和傳遞的文化精神,以及對這片土地的認同和堅持。故事中,小男孩的爸爸願意回鄉接手家業,創新轉型,為舊產業找到了新生命。小男孩雖然年紀小,但看著爺爺對玻璃工藝的堅持,以及爸爸對親情家庭的執著和重視,在互相扶持和關愛下,對生命、家庭、親情、工藝文化有了更的認同感。
本書作者以版畫技法突顯傳統玻璃工廠古樸懷舊的氛圍,與玻璃晶瑩剔透的質地形成強烈對比,期望讀者不只看見故事的意涵,也能感受她獨特的創作和巧思。
得獎紀錄
★第二十五屆信誼幼兒文學獎評審委員特別推薦
★「好書大家讀」選書
★105年臺北市國小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好書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
★第38次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
名人推薦
台中市東勢國小校長 吳錦森
新竹縣博愛國小退休校長 呂紹澄
新竹教育大學校長 陳惠邦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孫扶志
作者介紹
作、繪者簡介
張秀毓
出生於新竹縣,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曾任國小主任和美術老師,喜歡創作,也愛和小朋友一起畫圖、說故事。作品《爺爺的玻璃店》獲得第25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媽祖春遊趣》獲得2014 年「台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繪本首獎。現居台中,專注創作繪本。
張秀毓
出生於新竹縣,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曾任國小主任和美術老師,喜歡創作,也愛和小朋友一起畫圖、說故事。作品《爺爺的玻璃店》獲得第25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媽祖春遊趣》獲得2014 年「台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繪本首獎。現居台中,專注創作繪本。
序
導讀
在愛裡傳承,在傳承裡愛
或許你知道新竹以玻璃工藝聞名,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民國六、七〇年代,新竹生產的耶誕燈泡等玻璃製品的總產量,曾經讓小小的臺灣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可惜,到了八〇年代盛極一時的玻璃產業仍敵不過時代變遷而逐漸沒落。在這股洪流中,許多玻璃工廠靠著產業轉型生存下來,《爺爺的玻璃店》訴說的便是一個因愛與堅持而重生的故事。然而,我們在故事中所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傳統產業的再造過程,更是一個家庭重生的動人歷程。
故事開始,我們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到高入天際的大煙囪,帶領我們到他那不一樣的「家」。沒錯!這個擁有大煙囪的工廠,也是他的家。在這家裡,工作不僅提供維持生計的經濟產出,更是豐富生活體驗的主要來源。他每天感受那高於日常的溫度、看到爺爺奶奶樂在工作的知足笑臉、親身嘗試吹玻璃的技法,甚至連夢裡出現的絢麗美好,都和爺爺製作的玻璃藝品緊緊關聯。他陪伴爺爺奶奶經歷生命的低潮與失落,直到父母的歸來,全家一起投入,為這個工廠、這個家,挹注了新的活力,再現新樣貌。
在現今青少年社會事件頻傳的臺灣,許多專家不斷大聲疾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家庭教育是什麼?家庭應該教孩子什麼?如何教育?或許這本《爺爺的玻璃店》可以提供給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當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而早早送孩子去上幼稚園;當我們擔心孩子學業成績不如人,而在放學後送去安親班加強更多紙上學習;其實我們是讓孩子脫離了真實的生活場域,離開了對童年來說最重要的「家」。在《爺爺的玻璃店》裡,我們看到孩子在家中工廠裡自在悠遊的生活與觀察,他不但具體感受到成人自然真誠以行動展示對生命與工作的熱忱,也和身邊的大人有更多的互動對話,這些共同經驗與心靈交流一點一滴累積凝聚出對家的認同與彼此的關愛,使得他們相互扶持,共同面對生命的困頓,一起快樂、一起悲傷,也一起品嘗共同努力後的甜美果實。如此深刻且珍貴的感受和學習只能日積月累親身體會,無法靠著薄弱的課程教導而習得。
這個故事除了讓成人思考家庭的價值與意義,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看到作者張秀毓老師廣泛運用各種不同的版畫媒材與技法,巧妙變幻出各異的肌理質地與豐富多樣的色彩,以圖像帶領讀者感受歲月的悠悠流轉,以及玻璃的晶瑩剔透、色彩斑斕,甚至是個人的情感跌宕、歡喜悲傷等。建議您讀完故事,別急著放下書,和孩子再一次慢慢欣賞、細細品味圖像所帶給你的另一場視覺饗宴!
資深閱讀推廣者/蔡明灑
在愛裡傳承,在傳承裡愛
或許你知道新竹以玻璃工藝聞名,但你可能不知道在民國六、七〇年代,新竹生產的耶誕燈泡等玻璃製品的總產量,曾經讓小小的臺灣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可惜,到了八〇年代盛極一時的玻璃產業仍敵不過時代變遷而逐漸沒落。在這股洪流中,許多玻璃工廠靠著產業轉型生存下來,《爺爺的玻璃店》訴說的便是一個因愛與堅持而重生的故事。然而,我們在故事中所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傳統產業的再造過程,更是一個家庭重生的動人歷程。
故事開始,我們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到高入天際的大煙囪,帶領我們到他那不一樣的「家」。沒錯!這個擁有大煙囪的工廠,也是他的家。在這家裡,工作不僅提供維持生計的經濟產出,更是豐富生活體驗的主要來源。他每天感受那高於日常的溫度、看到爺爺奶奶樂在工作的知足笑臉、親身嘗試吹玻璃的技法,甚至連夢裡出現的絢麗美好,都和爺爺製作的玻璃藝品緊緊關聯。他陪伴爺爺奶奶經歷生命的低潮與失落,直到父母的歸來,全家一起投入,為這個工廠、這個家,挹注了新的活力,再現新樣貌。
在現今青少年社會事件頻傳的臺灣,許多專家不斷大聲疾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家庭教育是什麼?家庭應該教孩子什麼?如何教育?或許這本《爺爺的玻璃店》可以提供給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當我們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而早早送孩子去上幼稚園;當我們擔心孩子學業成績不如人,而在放學後送去安親班加強更多紙上學習;其實我們是讓孩子脫離了真實的生活場域,離開了對童年來說最重要的「家」。在《爺爺的玻璃店》裡,我們看到孩子在家中工廠裡自在悠遊的生活與觀察,他不但具體感受到成人自然真誠以行動展示對生命與工作的熱忱,也和身邊的大人有更多的互動對話,這些共同經驗與心靈交流一點一滴累積凝聚出對家的認同與彼此的關愛,使得他們相互扶持,共同面對生命的困頓,一起快樂、一起悲傷,也一起品嘗共同努力後的甜美果實。如此深刻且珍貴的感受和學習只能日積月累親身體會,無法靠著薄弱的課程教導而習得。
這個故事除了讓成人思考家庭的價值與意義,難能可貴的是,我們看到作者張秀毓老師廣泛運用各種不同的版畫媒材與技法,巧妙變幻出各異的肌理質地與豐富多樣的色彩,以圖像帶領讀者感受歲月的悠悠流轉,以及玻璃的晶瑩剔透、色彩斑斕,甚至是個人的情感跌宕、歡喜悲傷等。建議您讀完故事,別急著放下書,和孩子再一次慢慢欣賞、細細品味圖像所帶給你的另一場視覺饗宴!
資深閱讀推廣者/蔡明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