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Detail
內容簡介
奇書者,《鹿鼎記》是也。奇在哪裡?奇在金庸的其他小說都有明顯的悲劇角色和故事,唯獨《鹿鼎記》只有喜感與鬧劇。奇在主人翁的武功一點兒也不高明,除了逃跑的功夫之外,韋小寶可以說根本不會武功。奇在韋小寶有七個老婆,且是用盡偷搶拐騙的方法得手。奇在它雖是一部鬧劇,卻有發人深省之處。奇在韋小寶所表現的人性,只要想想自己或朋友,幾乎都可以發現韋小寶的影子。
金庸曾考慮大幅修改,好比讓韋小寶的妻子跑掉一兩個,下場慘一些,但最後這些「懲罰」均未發生,因為「主要抒寫的重點是時代而非人物,在那個時代中,可以有那樣的故事。」在新修版的後記中,金庸特地說明:「我不鼓勵現代的青少年去模仿韋小寶,如不反對母親做妓女,不識中文,賄賂貪污,蔑視法律,連娶七個老婆……」善盡作者勸人向善的社會責任。
而為了讓不同階層的讀者都能輕鬆進入金庸俠義世界、一覽武俠文學精粹。金庸大師與遠流特別推出以關懷銀髮族、青少年及體恤眼鏡族為出發點的──新修大字版!特以16開加大版面,內文字體放大為精緻印刷,並選用質地輕巧的高級愛眼漫畫紙,容易翻閱,長時間捧讀不費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金庸
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生於一九二四年。曾任報社記者、翻譯、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創辦明報機構,出版報紙、雜誌及書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後撰寫武俠小說十五部,廣受當代讀者歡迎,至今已蔚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並興起海內外金學研究風氣。曾獲頒眾多榮銜:包括英國政府OBE勳銜,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銜、「藝術文學高級騎士」勳章;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日本創價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香港大學、加拿大UBC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大和臺灣國立清華大學的名譽教授,以及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及慕蓮學院、英國劍橋大學魯賓森學院及李約瑟研究院、澳洲墨爾本大學和新加坡東亞研究所選為榮譽院士。曾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英國牛津大學漢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加拿大UBC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臺灣及廣州出版,有英、日、法、意、韓、泰、越、馬來、印尼等多種譯文。
目錄
第一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蒨風期月旦評
第二回 絕世奇事傳聞裏 最好交情見面初
第三回 符來袖裏圍方解 錐脫囊中事竟成
第四回 無跡可尋羚掛角 忘機相對鶴梳翎
第五回 金戈運啟驅除會 玉匣書留想像間
第六回 可知今日憐才意 即是當時種樹心
第七回 古來成敗原關數 天下英雄大可知
第八回 佳客偶逢如有約 盛名長恐見無因
第九回 琢磨頗望成全璧 激烈何須到碎琴
第十回 儘有狂言容數子 每從高會廁諸公
第十一回 春辭小院離離影 夜受輕衫漠漠香
第十二回 語帶滑稽吾是戲 弊清摘發爾如神
第十三回 翻覆兩家天假手 興衰一劫局更新
第十四回 放逐肯消亡國恨 歲時猶動楚人哀
第十五回 關心風雨經聯榻 輕命江山博壯遊
第十六回 粉麝餘香啣語燕 珮環新鬼泣啼烏
第十七回 法門猛叩無方便 疑網重開有譬如
第十八回 金剛寶杵衛帝釋 彫篆石碣敲頭陀
第十九回 九州聚鐵鑄一字 百金立木招群魔
第二十回 殘碑日月看仍在 前輩風流許再攀
第二十一回 金剪無聲雲委地 釵有夢燕依人
第二十二回 老衲山中移漏處 佳人世外改妝時
第二十三回 天生才士定多癖 君與此圖皆可傳
第二十四回 愛河縱涸須千劫 苦海難量為一慈
第二十五回 烏飛白頭竄帝子 馬挾紅粉啼宮娥
第二十六回 草木連天人骨白 關山滿眼夕陽紅
第二十七回 滇海有人聞鬼哭 棘門此外盡兒嬉
第二十八回 未免情多絲宛轉 為誰心苦竅玲瓏
第二十九回 捲幔微風香忽到 瞰床新月雨初收
第三十回 鎮將南朝偏跋扈 部兵西楚最輕剽
第三十一回 羅甸一軍深壁壘 滇池千頃沸波濤
第三十二回 歌喉欲斷從絃續 舞袖能長聽客誇
第三十三回 誰無痼疾難相笑 各有風流兩不如
第三十四回 一紙興亡看覆鹿 千年灰劫付冥鴻
第三十五回 曾隨東西南北路 獨結冰霜雨雪緣
第三十六回 猥鳥蠻花天萬里 朔雲邊雪路千盤
第三十七回 轅門誰上平蠻策 朝儀先頒諭蜀文
第三十八回 縱橫野馬群飛路 跋扈風箏一線天
第三十九回 先生樂事行如櫛 小子浮蹤寄若萍
第四十回 待兔祇疑株可守 求魚方悔木難緣
第四十一回 漁陽鼓動天方醉 督亢圖窮悔已遲
第四十二回 九重城闕微茫外 一氣風雲吐納間
第四十三回 身作紅雲長傍日 心隨碧草又迎風
第四十四回 人來絕域原拚命 事到傷心每怕真
第四十五回 尚餘截竹為竿手 可有臨淵結網心
第四十六回 千里帆檣來域外 九霄風雨過城頭
第四十七回 雲點旌旗秋出塞 風傳鼓角夜臨關
第四十八回 都護玉門關不設 將軍銅柱界重標
第四十九回 好官氣色車裘壯 獨客心情故舊疑
第五十回 鶚立雲端原矯矯 鴻飛天外又冥冥
附錄:康熙朝的機密奏摺
後記
序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小說寫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或成千成萬人的性格和感情。他們的性格和感情從橫面的環境中反映出來,從縱面的遭遇中反映出來,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中反映出來。長篇小說中似乎只有《魯濱遜飄流記》,才只寫一個人,寫他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但寫到後來,終於也出現了一個僕人「星期五」。只寫一個人的短篇小說多些,尤其是近代與現代的新小說,寫一個人在與環境的接觸中表現他外在的世界、內心的世界,尤其是內心世界。有些小說寫動物、神仙、鬼怪、妖魔,但也把他們當作人來寫。
西洋傳統的小說理論分別從環境、人物、情節三個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於小說作者不同的個性與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基本上,武俠小說與別的小說一樣,也是寫人,只不過環境是古代的,主要人物是有武功的,情節偏重於激烈的鬥爭。任何小說都有它所特別側重的一面。愛情小說寫男女之間與性有關的感情,寫實小說描繪一個特定時代的環境與人物,《三國演義》與《水滸》一類小說敘述大群人物的鬥爭經歷,現代小說的重點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過程上。
小說是藝術的一種,藝術的基本內容是人的感情和生命,主要形式是美,廣義的、美學上的美。在小說,那是語言文筆之美、安排結構之美,關鍵在於怎樣將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某種形式而表現出來。甚麼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觀的剖析,或者是客觀的敘述故事,從人物的行動和言語中客觀的表達。
讀者閱讀一部小說,是將小說的內容與自己的心理狀態結合起來。同樣一部小說,有的人感到強烈的震動,有的人卻覺得無聊厭倦。讀者的個性與感情,與小說中所表現的個性與感情相接觸,產生了「化學反應」。
武俠小說只是表現人情的一種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現一種情緒,用鋼琴、小提琴、交響樂、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畫家可以選擇油畫、水彩、水墨、或版畫的形式。問題不在採取甚麼形式,而是表現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讀者、聽者、觀賞者的心靈相溝通,能不能使他的心產生共鳴。小說是藝術形式之一,有好的藝術,也有不好的藝術。
好或者不好,在藝術上是屬於美的範疇,不屬於真或善的範疇。判斷美的標準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學上的真或不真(武功在生理上或科學上是否可能),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經濟上的值錢不值錢,政治上對統治者的有利或有害。當然,任何藝術作品都會發生社會影響,自也可以用社會影響的價值去估量,不過那是另一種評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的勢力及於一切,所以我們到歐美的博物院去參觀,見到所有中世紀的繪畫都以聖經故事為題材,表現女性的人體之美,也必須通過聖母的形象。直到文藝復興之後,凡人的形象才在繪畫和文學中表現出來,所謂文藝復興,是在文藝上復興希臘、羅馬時代對「人」的描寫,而不再集中於描寫神與聖人。
中國人的文藝觀,長期以來是「文以載道」,那和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的文藝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標準來衡量文藝。《詩經》中的情歌,要牽強附會地解釋為諷刺君主或歌頌后妃。陶淵明的〈閒情賦〉,司馬光、歐陽修、晏殊的相思愛戀之詞,或者惋惜地評之為白璧之玷,或者好意地解釋為另有所指。他們不相信文藝所表現的是感情,認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為政治或社會價值服務。
我寫武俠小說,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寫他們在特定的武俠環境(中國古代的、沒有法治的、以武力來解決爭端的不合理社會)中的遭遇。當時的社會和現代社會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卻沒有多大變化。古代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仍能在現代讀者的心靈中引起相應的情緒。讀者們當然可以覺得表現的手法拙劣,技巧不夠成熟,描寫殊不深刻,以美學觀點來看是低級的藝術作品。無論如何,我不想載甚麼道。我在寫武俠小說的同時,也寫政治評論,也寫與歷史、哲學、宗教有關的文字,那與武俠小說完全不同。涉及思想的文字,是訴諸讀者理智的,對這些文字,才有是非、真假的判斷,讀者或許同意,或許只部份同意,或許完全反對。
對於小說,我希望讀者們只說喜歡或不喜歡,只說受到感動或覺得厭煩。我最高興的是讀者喜愛或憎恨我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種感情,表示我小說中的人物已和讀者的心靈發生聯繫了。小說作者最大的企求,莫過於創造一些人物,使得他們在讀者心中變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藝術是創造,音樂創造美的聲音,繪畫創造美的視覺形象,小說是想創造人物、創造故事,以及人的內心世界。假使只求如實反映外在世界,那麼有了錄音機、照相機,何必再要音樂、繪畫?有了報紙、歷史書、記錄電視片、社會調查統計、醫生的病歷紀錄、黨部與警察局的人事檔案,何必再要小說?
武俠小說雖說是通俗作品,以大眾化、娛樂性強為重點,但對廣大讀者終究是會發生影響的。我希望傳達的主旨,是:愛護尊重自己的國家民族,也尊重別人的國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幫助;重視正義和是非,反對損人利己;注重信義,歌頌純真的愛情和友誼;歌頌奮不顧身的為了正義而奮鬥;輕視爭權奪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為。武俠小說並不單是讓讀者在閱讀時做「白日夢」而沉緬在偉大成功的幻想之中,而希望讀者們在幻想之時,想像自己是個好人,要努力做各種各樣的好事,想像自己要愛國家、愛社會、幫助別人得到幸福,由於做了好事、作出積極貢獻,得到所愛之人的欣賞和傾心。
武俠小說並不是現實主義的作品。有不少批評家認定,文學上只可肯定現實主義一個流派,除此之外,全應否定。這等於是說:少林派武功好得很,除此之外,甚麼武當派、崆峒派、太極拳、八卦掌、彈腿、白鶴派、空手道、跆拳道、柔道、西洋拳、泰拳等等全部應當廢除取消。我們主張多元主義,既尊重少林武功是武學中的泰山北斗,而覺得別的小門派也不妨並存,它們或許並不比少林派更好,但各有各的想法和創造。愛好廣東菜的人,不必主張禁止京菜、川菜、魯菜、徽菜、湘菜、維揚菜、杭州菜、法國菜、意大利菜等等派別,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是也。不必把武俠小說提得高過其應有之份,也不必一筆抹殺。甚麼東西都恰如其份,也就是了。
撰寫這套總數三十六冊的《作品集》,是從一九五五年到七二年,前後約十三、四年,包括十二部長篇小說,兩篇中篇小說,一篇短篇小說,一篇歷史人物評傳,以及若干篇歷史考據文字。出版的過程很奇怪,不論在香港、台灣、海外地區,還是中國大陸,都是先出各種各樣翻版盜印本,然後再出版經我校訂、授權的正版本。在中國大陸,在「三聯版」出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一家,是經我授權而出版了《書劍恩仇錄》。他們校印認真,依足合同支付版稅。我依足法例繳付所得稅,餘數捐給了幾家文化機構及支助圍棋活動。這是一個愉快的經驗。除此之外,完全是未經授權的,直到正式授權給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三聯版」的版權合同到二○○一年年底期滿,以後中國內地的版本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主因是地區鄰近,業務上便於溝通合作。
翻版本不付版稅,還在其次。許多版本粗製濫造,錯訛百出。還有人借用「金庸」之名,撰寫及出版武俠小說。寫得好的,我不敢掠美;至於充滿無聊打鬥、色情描寫之作,可不免令人不快了。也有些出版社翻印香港、台灣其他作家的作品而用我筆名出版發行。我收到過無數讀者的來信揭露,大表憤慨。也有人未經我授權而自行點評,除馮其庸、嚴家炎、陳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認真其事,我深為拜嘉之外,其餘的點評大都與作者原意相去甚遠。好在現已停止出版,出版者正式道歉,糾紛已告結束。
有些翻版本中,還說我和古龍、倪匡合出了一個上聯「冰比冰水冰」徵對,真正是大開玩笑了。漢語的對聯有一定規律,上聯的末一字通常是仄聲,以便下聯以平聲結尾,但「冰」字屬蒸韻,是平聲。我們不會出這樣的上聯徵對。大陸地區有許許多多讀者寄了下聯給我,大家浪費時間心力。
為了使得讀者易於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長、中篇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湊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短篇《越女劍》不包括在內,偏偏我的圍棋老師陳祖德先生說他最喜愛這篇《越女劍》。)我寫第一部小說時,根本不知道會不會再寫第二部;寫第二部時,也完全沒有想到第三部小說會用甚麼題材,更加不知道會用甚麼書名。所以這副對聯當然說不上工整,「飛雪」不能對「笑書」,「連天」不能對「神俠」,「白」與「碧」都是仄聲。但如出一個上聯徵對,用字完全自由,總會選幾個比較有意思而合規律的字。
有不少讀者來信提出一個同樣的問題:「你所寫的小說之中,你認為哪一部最好?最喜歡哪一部?」這個問題答不了。我在創作這些小說時有一個願望:「不要重複已經寫過的人物、情節、感情,甚至是細節。」限於才能,這願望不見得能達到,然而總是朝著這方向努力,大致來說,這十五部小說是各不相同的,分別注入了我當時的感情和思想,主要是感情。我喜愛每部小說中的正面人物,為了他們的遭遇而快樂或惆悵、悲傷,有時會非常悲傷。至於寫作技巧,後期比較有些進步。但技巧並非最重要,所重視的是個性和感情。
這些小說在香港、台灣、中國內地、新加坡曾拍攝為電影和電視連續集,有的還拍了三、四個不同版本,此外有話劇、京劇、粵劇、音樂劇等。跟著來的是第二個問題:「你認為哪一部電影或電視劇改編演出得最成功?劇中的男女主角哪一個最符合原著中的人物?」電影和電視的表現形式和小說根本不同,很難拿來比較。電視的篇幅長,較易發揮;電影則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閱讀小說有一個作者和讀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過程,許多人讀同一部小說,腦中所出現的男女主角卻未必相同,因為在書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讀者自己的經歷、個性、情感和喜憎。你會在心中把書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或自己的情人融而為一,而每個不同讀者、他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電影和電視卻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觀眾沒有自由想像的餘地。我不能說那一部最好,但可以說: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的最壞、最自以為是,瞧不起原作者和廣大讀者。
武俠小說繼承中國古典小說的長期傳統。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應該是唐人傳奇的《虯髯客傳》、《紅線》、《聶隱娘》、《崑崙奴》等精彩的文學作品。其後是《水滸傳》、《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等。現代比較認真的武俠小說,更加重視正義、氣節、捨己為人、鋤強扶弱、民族精神、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讀者不必過份推究其中某些誇張的武功描寫,有些事實上不可能,只不過是中國武俠小說的傳統。聶隱娘縮小身體潛入別人的肚腸,然後從他口中躍出,誰也不會相信是真事,然而聶隱娘的故事,千餘年來一直為人所喜愛。
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韋小寶的父親可能是漢、滿、蒙、回、藏任何一族之人。即使在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主角陳家洛後來也對回教增加了認識和好感。每一個種族、每一門宗教、某一項職業中都有好人壞人。有壞的皇帝,也有好皇帝;有很壞的大官,也有真正愛護百姓的好官。書中漢人、滿人、契丹人、蒙古人、西藏人……都有好人壞人。和尚、道士、喇嘛、書生、武士之中,也有各種各樣的個性和品格。有些讀者喜歡把人一分為二,好壞分明,同時由個體推論到整個群體,那決不是作者的本意。
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看。宋遼之際、元明之際、明清之際,漢族和契丹、蒙古、滿族等民族有激烈爭;蒙古、滿人利用宗教作為政治工具。小說所想描述的,是當時人的觀念和心態,不能用後世或現代人的觀念去衡量。我寫小說,旨在刻畫個性,抒寫人性中的喜愁悲歡。小說並不影射甚麼,如果有所斥責,那是人性中卑污陰暗的品質。政治觀點、社會上的流行理念時時變遷,人性卻變動極少。
在劉再復先生與他千金劉劍梅合寫的《父女兩地書》(共悟人間)中,劍梅小姐提到她曾和李陀先生的一次談話,李先生說,寫小說也跟彈鋼琴一樣,沒有任何捷徑可言,是一級一級往上提高的,要經過每日的苦練和積累,讀書不夠多就不行。我很同意這個觀點。我每日讀書至少四五小時,從不間斷,在報社退休後連續在中外大學中努力進修。這些年來,學問、知識、見解雖有長進,才氣卻長不了,因此,這些小說雖然改了三次,相信很多人看了還是要嘆氣。正如一個鋼琴家每天練琴二十小時,如果天份不夠,永遠做不了蕭邦、李斯特、拉赫曼尼諾夫、巴德魯斯基,連魯賓斯坦、霍洛維茲、阿胥肯那吉、劉詩昆、傅聰也做不成。
這次第三次修改,改正了許多錯字訛字、以及漏失之處,多數由於得到了讀者們的指正。有幾段較長的補正改寫,是吸收了評論者與研討會中討論的結果。仍有許多明顯的缺點無法補救,限於作者的才力,那是無可如何的了。讀者們對書中仍然存在的失誤和不足之處,希望寫信告訴我。我把每一位讀者都當成是朋友,朋友們的指教和關懷,自然永遠是歡迎的。